籃球鞋 · 評 – adidas Harden Vol.2

何謂綁帶系統 (lacing system)? 一般指每款鞋上的綁帶設計。現時市面上, 籃球鞋類中利用鞋帶作為主要綁帶系統仍然佔上大多數 , 當然亦有例外, 例如Nike Lebron Soldier系統的綁帶, 但依舊改不了人類歷史的習慣, 及鞋類設計對於鞋帶的傳統依然是主流設計。
於 adidas Harden Vol.1 上的綁帶是一項最讓人頭痛的設計; 系列進入第二代 Harden Vol.2, 綁帶系統成為新鞋的焦點設計, 為整套系列改觀。

 

Size Fit

 

常碼是Harden Vol.2 最合適的尺碼選擇。
於 Harden Vol.1, 我曾建議選擇細半尺碼, 主要因為鞋形比一般鞋款闊, 而 adidas 為 Harden Vol.1 設計多個不同鞋面版本, 有塑膠、皮革、 Primeknit, 其中 Primeknit版本會因應著用時間而改變包覆, 細半尺碼屬較適合的考慮; Harden Vol.2為這個問題作出改變。
Harden Vol.2 鞋面以統一物料設計, Forgefiber鞋面配合外層TPU 包覆, 省去了如第一代的鞋面考慮; 另外, 鞋身加入內襪套設計, 加強足踝包覆; 而綁帶系統亦可提供額外鞋形調整, 因而穿著常碼已經適合。

 

Support

鞋面的綁帶系統屬於Harden Vol.2 最大特色功能, 鞋身外的TPU特別設置多個鞋帶扣, 同類型設計最常用於跑鞋上, 籃球鞋類亦有近期的 Dame 3, 這種系統可讓穿著者因應個人需要、甚至各種腳型作出調校, 屬於一種相當實用的設計, 大大提高對中足的支撐及保護,改善了Vol.1 所出現的鞋帶鬆脫問題。

綁帶系統對整體SUPPORT帶來極大的作用, 但必須注意楦頭的 Forgefiber鞋面。柔韌的Forgefiber鞋面由TPU絲線編織形成, 編織鞋面可降低鞋面對雙腳的阻力, 同時亦因穿著時間而令楦頭出現空間感; 以個人為例, 大概穿著至第三至四回, 楦頭物料漸漸偏鬆軟, 幸好Harden Vol.2 備有纜索設計的鞋帶扣, 只要拉緊鞋頭便能作出調整。


這種情況並非 Harden Vol.2 獨有, 同様情形經常出現於各類編織鞋面, 尤其以襪套作為主要設計的鞋款, 穿著時務必妥善處理。不過有一點很奇怪, Vol.1 亦有相類似的問題, 也可能是根據 James Harden 的需求而設。

 

 

設計團隊這次為Harden Vol.2 增設襪套內靴, 讓我感到欣慰。於 Vol.1 ,鞋跟經常出現包覆問題,有時候還會出現鞋跟脫離雙腳的情況,個人習慣需改穿厚襪作協調。
Vol.2 加設的襪套改善了上一代存在的問題,完整包覆腳跟,令步伐更自然,配合後跟的外底向上延伸設計,全面提供整體穏定性(但同時出現另一問題、緩震部分將提及),相對也為整體SUPPORT 加分。


在Vol.1 的設計中,前掌外側以較高的TPU 包覆 Boost 中底,提供支撐及穩定性;Vol.2 依舊利用 TPU 包覆前掌的Boost 中底,同時設計為中底加闊,增加雙腳接觸地面的覆蓋範圍,全面提升穩定性。個人對於 Harden Vol.2 的整體SUPPORT 十分滿意,不過必須提醒,它只是一雙低筒籃球鞋,足踝以上不會有任何支撐。

 

Cushion

 

 大滿足的 Boost 肉眼扒 ~  Adidas Harden Vol.2 中底所用的 Boost 份量相當充足, 厚度足以提升舒適度。前掌平均約厚16mm、後跟約厚 27 mm , 提供相當充裕的緩震, 配合 Boost 的獨有腳感, 以及前掌與後跟高度比例, 均對舒緩雙足壓力相當有効, 整體感受豐富、充實, 適合不同類型的球員對中底需求。
還能對緩震有甚麼投訴嗎?  個人認為鞋跟的外底設計過份向上延伸 , 設計雖然由 Vol.1 Caged Boost省去外層 TPU, 釋於 Boost 更多的反饋力量, 保持良好的緩震表現, 但依然限制了 Boost的爆發力。 這個位置的設計,一直以來令各大品牌煩惱, 過多的TPU包覆容只令鞋跟顯得更堅硬, 相信鞋跟的Boost 將成為 Harden 系列末來的關鍵, 於第三代上設計已作出改變, 或屆時對Boost的中底再有不同的改進。


假如以 Harden Vol.1 與 Vol.2 的中底 Boost 比較, Vol.2 明顯加厚近一倍, 但必須注意內足弓的高度及弧度。Harden Vol.1以巨型 TPU 作為承托, 令鞋度更貼合內足弓;  Harden Vol.2 則設置隱藏式 TPU, 內足弓並沒有加設承托片, 只用Boost 提供承托, 對於足弓高的球員值得注意。

 

Switch on


Harden Vol.2 選配加大碼的中底 Boost 屬於它的吸引力之一,  確實能令穿著者感到 Boost 反饋的舒適度感, 但同時厚實前掌降低雙腳起動的反應。

鈍厚的 Boost 中底, 為 Vol.2 帶來不一樣的重量, 以US 9.5 計算, 單是左腳已接近496g / 17.5oz, 這是近乎一雙中筒鞋重量, 帶來的問題是重量集中鞋底, 形成上輕、下重的感覺, 起初穿著時要花點力氣去習慣; 當適應過後, 反應度自然有所改善; 幸好Harden Vol.2 只是低筒,足踝依舊提供很好的靈活度。不過偏厚的前掌依舊降低貼地感。

Harden Vol.2 前掌的Boost厚度比 Vol.1 加厚約 3-5 mm, 這距離足以降低起動的反應; 起動反應與緩震成為 Vol.2 的抉擇。按 Boost 的比例及設計, 我會推薦 Harden Vol.2 給腳掌偏大的球員, 可把 Boost 發揮最佳狀態。

 

Traction

抓地力對 Harden Vol.2 未有見有突出表現。 外底用上不規側鞋底紋, 原意為提供多向動作的抓地効果, 可惜表現未算合理; 由於設計刻紋較淺, 對地面產生的磨擦力只算是一般効果, 加上鞋底設計亦過易吸塵, 容易影響抓地。整體抓地表現於室內場地未見有太大問題, 但假如經常室外場地著用, 建議著用前後為鞋底進行簡單清潔, 保持更高的効能。


回顧 Harden Vol.1, 外底同樣使用不規側鞋底紋, 而刻紋相對 Vol.2 較深、凹凸面較多, 對地面可產生較多的磨擦力, 急停、轉向的表現亦較好。

 

 

Overall


adidas Harden Vol.2 給我有種很豐富、有種很想瘋狂地踩這塊厚厚 Boost 肉眼扒的感覺。Harden Vol.2 確實不是一款買回來已“Ready to go”的實戰鞋款, 但只要經過短暫簡單熱身, 您很快可以跟它結合。它的SUPPORT 是我今年內測試的低筒鞋最好、設計最能切合實際需要, 稍為花些時間、定能找到最匹配的綁帶組合, 它亦是最有趣的一款綁帶系統;也許是 Vol.1 的綁帶系統存在很大漏洞, 令Vol.2 的突變改動, 造成這樣的反差; 但不論如何、它的確是一款很實用的設計。

至於 Harden Vol.2 要注意的事項, 就是鞋頭的設計及抓地的問題;或許楦頭偏向扁平、寛闊是Harden 系列的特點, 不論第一代還第二代也有類似的情況, 唯獨Vol.2 可用鞋帶及䌫索調整。但有一點令我很困惑; Vol.2 的設定, 如同一雙為前鋒及內線球員設計的鞋款, 而Vol.1 就像專為後衞球員而設, 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別, 或許是Harden 的設計團隊仍然在摸索這系列的方向, 相信 Vol.3 將有清晰定位。
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定價,配合adidas 當中的頂級素材、價格偏高也是商業決定吧…… 但現在它已降至合理水平, 小編我是半價入手的…… 這樣絕對是犯規啊!

 

  • Overall Performance ★★★☆☆ – 適合球員類型: Athletic / Quickness
  • Size Fit ★★★★☆ –正常腳型
  • Support ★★★☆☆ –支撐近乎頂級、可惜它是低筒
  • Cushion ★★★★☆  – 足量8成熟的肉眼扒
  • Traction ★★★★☆ – 野獸級別: 級A擅長室內場、外底需經常清潔
  • Switch on ★★★☆☆ – 一般房車式起步
  • CP ★★★☆☆ 定價:HKD$1399 / USD$140  (Laceup買入價參考 USD$140 5折)

 

測試資料:

  • 鞋 款 : Adidas Harden Vol.2 (Traffic Jam)
  • 鞋 碼 : US 9.5
  • 重 量 : 496g / 17.5oz (左腳)
  • 主 要 技術 : 全掌Boost、鞋面綁帶系統設計

 

 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